我写的为什么这么Low
内容列表
自从开始写这个公众号后,有一些朋友总会问我——你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?你写的太基础了,太Low了。
嗯,是的,我承认真的很Low。
但,依然有必要。Low,但不简单。
行业现状
并不是每家公司,都是可以做到BAT、TMDJ 这种巨头级别,也不是每家公司的员工都有机会接触到各位敏捷大牛,更不可能每家公司都充斥着“好好学习、天天向上”的员工。我们不能期盼这些公司可以一夜之间变得如此敏捷,更不可能一夜之间人人都成为敏捷大师。他们所期盼的,很可能就是导入一个敏捷方法,理解一个敏捷理念,然后如履薄冰的在公司内部尝试。哪怕取得了一点点的效果,都足以让他们欢呼雀跃。
听着很悲哀是么?但这就是国内很多中小型,甚至中型民企的现状。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试错、“又想马儿跑,又想马儿不吃草”,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常态。
在这种情况下,各种高大上的内容,他们看不懂,也不想看。他们要看的,就是一些很Low、甚至都不一定完全按照Agile来做的实践。为什么?他们更加需要能“活下去”、能把一些做法“坚持下去”,这就是他们的初衷。而这也就是我觉得有必要写一些这种既为基础、很Low 的内容。
当然,也有另一种极端。部分组织会过分夸大自己的敏捷进程,甚至认为自己在敏捷转型中可以一日千里,今天还在做甘特图,明天全民DevOps ,恨不得每个人开口闭口都是DevOps、价值驱动。这种做法,无异于拔苗助长。偶尔为之,可以静下心来继续打牢地基,那么这种做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人心的作用。但如果沉浸在“敏捷也不难嘛”这种思想中,归根结底,还是我们说的这些很基础、很Low 的东西没有理解到位的前提下,就过早的关注了高大上的内容。这种情况下,对团队的伤害恐怕更甚于前一种情况。
我能做的,恐怕就是在这些基础的知识之外,多说一些Why,希望可以在传播What的同时,也让他们懂一些Why,为后续他们可以走向高端大气上档次之路给予微不足道的帮助。
敏捷天性如此
这句话怕是要得罪很多敏捷从业者,但随着对敏捷、DevOps 的持续深入了解,以及对精益的日益了解后,我不得不承认,Agile 这个名词太不成体系了,内容太松散。能说的理论,真的是太有限了。除了宣言与原则,顶多加上几个框架的说明,从XP的工程实践、到Scrum、Kanban这种框架实践,以及持续交付等实践。绕了一圈,Agile 这个词,总是逃不开“理念”和“实践”两个方面。
理念嘛,我觉得除非人类突然出现较大的物理学突破,否则所有的理念都必须要继续围绕“快速、持续交付对客户有价值的东西”,这玩意估摸着跟那个啥一样,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。
而实践包含了太多,从工程实践(抱歉,这玩意我是真的不太擅长)到日常工作、再到教练与引导技术等等,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我写的内容。而且就当前来看,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这种趋势不会有减弱的可能。换言之,怕是我还要继续这么Low 下去。
Low,但不简单
Low 并不代表简单,Low 有的时候甚至会比高大上更费事,因为它包含了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——团队不配合、公司给你挖坑、同事给你挖坑、你的领导给你挖坑、你的能力还给你挖坑。
如何做好这些事情,就成了一个非常麻烦、甚至有时候是无解的事情。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,你也不知道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你还能怎么办。你能做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,将理论上没有遇到的事情,通过你的拆分理解,结合你现有的能力、资源去解决掉。而这些你解决的问题,可能都不会在任何一本书上出现,你甚至都找不到任何可以让你直接参考的内容,因为你面临的极有可能是其他人都没有面临过的场景。你甚至还需要时不时违反一下基本的原则,目的就是为了将事情推进下去,而这些也是常规情况下不会遇到的。
而这些,恰好是你的智慧的体现。你会付出更多的努力,但是在实践中,你将会得到更多。
你也可以认为
说了这么多,我想我应该是说清楚了为什么我并不喜欢去写一些很高端的内容,从扩展敏捷到某个最新的理论,这与我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有关。
当然我依然相信有人会觉得我在zhuangbility,明明就是自己能力不足,写不出来那些高端文字嘛。
嗯,你这么认为,也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