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

所有对于火神山、雷神山的新闻报道,均来自于这篇新闻。一切以官方新闻报道为准。

先抛结论

建议那些认为“雷神山/火神山是敏捷”的敏捷从业者,熟读敏捷软件开发宣言以及伴随的十二项原则并背诵。

这两个项目,怎么就敏捷了?怎么就成了敏捷项目了?现在为了鼓吹敏捷,已经不讲究基本原理了么?各位,请跟我念——敏捷不是筐,啥都往里装啊!

项目情况表述进行时

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前,我们先对项目进行一下分析,找出这个项目的核心价值与最终受益人,并结合项目交付方式来看最终是否符合敏捷。

核心价值

从新闻的消息分析,我们发现该项目的最终目的是“建设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”(雷神山建设之初的容量未知),即项目最终交付应该是若干张床位,供新冠病毒患者使用。

最终受益人

这里的最终受益人必须是直接从该项目中收益最大的人,因此只能定位成新冠病毒患者和相关医生。

项目交付方式

这部分没有找到官方新闻实时报道这件事情,但是从维基百科中关于神山的页面中可以看到这样子的文字:

2020年2月3日,火神山医院开放床位50张,使用50张。[36] 2月5日,火神山医院开放床位76张,使用76张。[37] 2月7日,火神山医院开放床位86张,使用86张。[38] 2020年2月16日,火神山医院开放床位1014张,使用1014张;雷神山医院开放473张,使用473张。[39]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81%AB%E7%A5%9E%E5%B1%B1%E5%8C%BB%E9%99%A2

项目分析进行时

所以当前的焦点就集中在:这种交付是否属于增量交付

以及

是否每次增量都给新冠病毒患者带来了价值?

从我的角度,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增量的概念的。在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:

增量交付

这张图中表明的是典型的增量交付,那么增量交付的要求是什么?

  1. 每次交付的内容都可以满足客户一部分的需求。即如果0是完全没有满足,1是完全满足了,每次交付的数值应该是介于(0,1)之间的任意一个数字;
  2. 这部分需求不能重复,即不能两次交付一样的交付物;
  3. 每次交付的内容,都不足以代表整个项目

反观火神山/雷神山医院的交付模式,每次交付的都是病床,那么对于单个客户来说,要么就是没有满足,要么就是满足了,所以只能是0或者1,二选一。

而且如果从交付物的性质来看,每次交付的东西都是一样的,只是规模不同而已,这也不符合我们对增量的定义和要求。

因此火神山/雷神山在交付方面,完全不符合增量的定义,至多是分批次交付,扩大受益人群罢了。如果用一个软件中的类比来说就是,逐步开发新特性供用户使用,从一开始的较少人使用,到逐步扩大受众人群,仅此而已。不同的是,软件仅仅是打开流量限制即可,而对于这种建筑类交付性的项目,还需要对最终病房进行物品添置,比如床、呼吸机之类。而就是这个逐步交付的过程,被人解读成敏捷,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。

至于工作的齐头并进也好、目标一致也罢,这都是传统项目管理的基本操作,如有不明白的,还请自行查阅PMBOK 中相关章节内容即可,不在本文讨论范围。

另外我也相信医院建好之后,可能会有往病房里增加一些设备的可能性,比如加个呼吸机、血氧仪,这个是肯定存在的。但这种叫增量么?这种叫敏捷么?恐怕不行吧。否则,岂不是我们的行政人员每天都在用敏捷的方式工作?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。

哦,对了,更不要说新闻报道中不断讲的“拼命加班”、“加班加点”这种明显反敏捷的做法,如果有问题,请查看一下敏捷软件开发宣言的十二项原则的第九条即可。这种赤裸裸反敏捷的行为,我就不再过多解释了。

责任人、开发人员和用户要能够共同维持其步调稳定延续。

https://agilemanifesto.org/iso/zhchs/principles.html

鉴于其一次性交付以及最终用户的特点,结合新闻报道,我无法找到有任何“通过用户反馈来改进双山医院设计”的证据,如果有这些证据的各位,欢迎跟我联系。

退一万步来说,即使有迭代,考虑到建筑行业特点,必然是有极强的变更流程要求,这也进一步的推翻了敏捷的可能性。


基本到这里,我们就能确定火神山/雷神山属于敏捷这一块的说法,是站不住脚的。敏捷一般使用在需要探索以及高不确定性的项目中,而双山医院这个项目明显不符合这个特点。

这个项目说白了就是一个“目标非常明确(搭建可以供新冠病毒患者使用的病房)、范围明确(若干张病床)、阶段清楚(所有建筑项目的共同特点,这个是合规性要求)、分步骤交付(病房不是一次性都可用,交付有先后)的传统项目”罢了。

虽然到这里论证是结束了,但是我想就这个问题再稍微深入说两句关于敏捷的认知。

项目阶段 VS 迭代冲刺

这两个概念分不清楚,大概率是导致了双山医院被认为是敏捷的罪魁祸首。

我试着用我的理解来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一些区分:

  1. 阶段是通过时序来对项目进行简化,将每个阶段的交付物明确出来。比如设计阶段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交付设计文档,开发阶段是为了交付可用的代码。阶段性的交付物有很大可能对最终用户是没有价值的;
  2. 迭代是通过时间盒反逼优先级,从而将时间盒内交付物明确出来。通常来说迭代的交付物对最终用户是可以产生价值的,且这个价值只要客户没有提出反对意见,在后续的迭代开发过程中,将会持续存在;
  3. 阶段交付物,将会决定下个阶段是否开始,可以认为是门径管理中的“门”,它决定了项目是否可以通过这道门,继续向着目标前进;
  4. 迭代的交付物不存在门径的概念,而更多的是“用户反馈收集器”,通过用户反馈进行方向性调整,从而确保下个迭代目标可以更符合用户价值。

基于上面的一些对比,可能会发现,对于双山医院这种项目,有且只有可能是分阶段,而不是分迭代开发交付,这是建筑行业合规性的强制要求,否则楼盘开发商怕是做梦都能笑醒。

敏捷不是什么

关于敏捷是什么,我们已经说了太多了,再次不再赘述。但是对于敏捷不是什么,还是有一些可以去掰扯的。

首先,敏捷肯定不只是快。这次双山医院如此快速的交付,难免会刺激到一些人的神经,认为如此快的交付,跟敏捷肯定是挂钩的。殊不知敏捷从头到尾都没有谈过快速交付,仅仅是“持续不断的、尽早交付”,这与所说的快,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。敏捷寄希望于早交付从而获得反馈的方式,来抵消需求不确定带来的返工,而不是通过快达到交付的目的。敏捷自始至终的关注点都是价值,而不是“任务”或者“工作量”本身。

其次,敏捷不是一次性交付,且该交付必然是从局部走向整体。敏捷不会通过规模扩大来完成增量,而是通过不断交付一个完整产品的不同部分,从而完成功能版图的扩展,最终达到客户价值交付的目的。

最后,为现有系统增加新的功能,不一定是敏捷,也可以是瀑布。系统增加新功能是常态,判断是否敏捷要从交付的目的、方式方法和节奏来进行判断。否则所有系统开发,都可以归入到敏捷,这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。

敏捷不是筐,啥都往里装

敏捷不是筐,啥都往里装
敏捷不是筐,啥都往里装

现在敏捷还是比较火的,尤其是本次疫情中,如何多快好省的开发,又成了很多企业的思考题,因此敏捷又再度成为了一波焦点,毕竟敏捷宣传“价值交付”,还是很符合某些内容没有修练好的企业的诉求。

但我们需要知道,敏捷不是一个筐,什么都往里面放。敏捷有自己的边界,有自己的适用范围,它一定要可以“分步骤、分批次、逐步且有价值”的交付,否则那不是敏捷,而是一个分阶段(phase)的瀑布项目罢了。

不能看到快速交付就认为是敏捷,不能认为分阶段冲刺就是敏捷。敏捷没有那么肤浅(当然在现有培训加持下,敏捷的确有低B格化的趋势),它是一门管理学科,不同的是,它是基于经验,而不是基于数字的管理,通过经验来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的方法,而不是过去通过SOP的方式来管理。因此对敏捷请心存敬畏,用心去学习,而不是张口就来。敏捷说到底,最核心的不过是宣言和原则,而且在过去的近20年的时间内,随着商业模式和工程模式的变化,其中部分内容看起来有点过时,有点不合时宜,但核心还是在,它们依然强调敏捷是理念,是一种管理模型。这是一门science,而不是单纯的经验合集。

写在最后

我个人而言,对敏捷和瀑布的感觉都是一样,并不觉得敏捷比瀑布高一筹,或者瀑布强压敏捷一头。这都是手段,最终目标都是“客户满意”,否则我们做项目到底在做什么呢?

但是!这不能成为有些人有意或者无意去模糊化敏捷和瀑布的区别的原因。我们心中可以做妥协,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它到底是什么?或者说是什么的混合体,否则在敏捷或者瀑布的道路上,你将会失去方向,甚至会让你自己产生混乱的感觉,项目不该是二元论,敏捷瀑布共存也是常态,但我们需要明确知道有些东西是什么不是这么。否则无论是对项目经理还是项目本身,都是一种伤害。

因为,太伤身体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